一、豆蝽蟓的危害病症
冀东地域危害大豆的豆蝽蟓主要有点蜂缘椿象和条蜂缘椿象两种,成虫和若虫刺吸大豆嫩茎、嫩叶、花、荚的汁液。被害叶片初期呈现点片不规则的黄点或黄斑,后期一些叶片因营养不良变成紫褐色,严重的叶片局部或整叶枯槁,呈现不同水平、不规则的孔洞,大豆植株不能正常落叶。被害蕾、花及荚果凋落,或果荚不实构成瘪粒,形成大豆减产,质量降落。豆蝽蟓除了危害大豆外,还危害其他豆科植物以及红薯、棉花、丝瓜、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
二、豆蝽蟓主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主要形态特征:点蜂缘椿象成虫体长15~17毫米,身体狭长,黄褐色至黑褐色;条蜂缘椿象体长13~15毫米,宽3毫米,身体狭长,棕黄色。点蜂缘椿象头、胸部两侧的黄色润滑斑纹成点斑状或消逝;条蜂缘椿象头、胸两侧有润滑完好的带状黄色横条斑。点蜂缘椿象前翅膜片淡棕褐色,稍善于腹末;条蜂缘椿象前翅革片前缘的近端处稍向内弯,腹部第一节较其他节窄。点蜂缘椿象腹部侧缘稍外露,黄黑相间,腹下散生许多不规则的小黑点;条蜂缘椿象腹部反面浅黄棕色,各节端部有黑色斑。点蜂缘椿象后足腿节粗大,有黄斑,胫节向反面弯曲;条蜂缘椿象后足腿节基部内侧有1个明显的突起,腿节腹面具一列黑刺。点蜂缘椿象和条蜂缘椿象均头在复眼前部成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触角4节,第四节善于第二、第三节之和,第二节最短;足与体同色;卵长半卵圆形。点蜂缘椿象和条蜂缘椿象的若虫,1~4龄体似蚂蚁,5龄体似成虫,仅翅较短。
2.生活习性:豆蝽蟓以成虫在枯草丛中、树洞和屋檐下等处越冬。每年发作2~3代,成虫于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陆续越冬。成虫和若虫白昼极为生动,早晨和黄昏稍愚钝,阳光激烈时多栖息于寄主叶背。初孵若虫在卵壳上停息半天后,即开端取食。成虫交尾多在上午停止。卵多产于叶柄和叶背,少数产在叶面和嫩茎上,散生,偶聚产成行。
三、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预防:一是大豆播种前及生育期间,根除田间、地头杂草,或选择适合的除草剂停止化学除草,消灭豆蝽蟓寄主。二是大豆或其他秋收作物收获后,及时肃清田间枯枝落叶和杂草,并带出田外烧毁,消灭局部越冬成虫,减少越冬虫口密度。
2.化学药剂防治:在大豆花荚期幼虫和成虫危害时,于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3000倍液,或3%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亩用药液45~60公斤,停止茎叶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喷药时做到不重喷不漏喷
近两年来,豆蝽蟓在冀东大豆种植区发作较重,大豆虫株率为10%~100%。由于豆蝽蟓以吸食大豆茎、叶、花、荚汁液的方式危害大豆,农民朋友对该虫认识缺乏,常常疏于防治,形成大豆严重减产,质量降落。目前,春播大豆陆续进入花荚期,应及时查虫、治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