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有个赶水镇,草兜萝卜久闻名,草兜萝卜传富贵,绿色珍肴土人参,曾是宫廷进贡物,更是民间保健品,萝卜全身皆是宝,生津祛火还健身……”这首赞扬萝卜的《草兜萝卜歌》是由重庆著名词曲作家湛明明、辛发光作词作曲的。它是赶水草蔸萝卜节的主题曲。
赶水镇地处渝黔要冲,是渝南及黔北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和重庆市试点小城镇。赶水最有名的是它的萝卜。赶水草蔸萝卜种植有300多年历史,因其形状像一种以稻草编织的“草蔸”(坐垫)而得名。据了解,綦江赶水草兜萝卜以个大、头圆、皮薄、柔嫩等特点,在古代就是宫廷贡品,被誉为“草根人参”,享誉中外。
2008年,赶水草兜萝卜销售收入达4500多万元,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每人平均增收650元。
能人带动 建社富民
赶水镇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非常适合种植萝卜、青菜、芹菜等蔬菜,尤其是草兜萝卜远近闻名,因此在赶水镇已形成了以种植萝卜、青菜、芹菜等为主的蔬菜产业,年种植蔬菜10000亩,其中萝卜6000亩、青菜1000亩、芹菜2000亩、其他蔬菜1000亩,主要分布在双丰、石房、铁石垭等13个村。
蔬菜种植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是蔬菜种植要想获得效益却并不容易。尤其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使得蔬菜从品种引进到生产技术,从病虫防治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出错都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另外,大多数农户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掌握关于蔬菜田间管理的一些技术,导致蔬菜产量低,品质上不去,也卖不出好价钱。在萝卜盛产期时,萝卜经常会因为卖不出去而烂在地里。
身为赶水镇石房村党总支委员的王大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如果把萝卜晒成萝卜干,就可以延长储存时间,放一段时间后再卖,不但可以赚钱,还可以减少农民的损失。经过一番思考和筹备后,2000年10月,王天明办起了一家食品厂,并动员150多户村民种萝卜。他向村民承诺:萝卜种出来后,他实行保护价全部收购。然而,第一批生产出来的近3万元产值的萝卜干,在上市销售前,因为产品检测结果不合格,被防疫部门卡了下来。王天明意识到光靠热情是不能成就事业的,还要靠科学的头脑。
这件事后,他多次到县里、市里向技术人员和专家学习取经,并聘请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研究院的专家们做厂里的长期技术指导。2002年,“赶水牌”萝卜干成功打入綦江、重庆主城区等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王天明成功了,他并没有满足,他想让所有的父老乡亲都能享受到萝卜带来的效益。在綦江县农业局的指导下,由王天明和当地的蔬菜种植大户李德方、李长毅在2006年3月组建了綦江县赶水镇双石蔬菜专业合作社,并在工商部门登记为合伙企业。2007年9月,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在工商部门变更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合作社现有成员328户,全部都是农民成员,主要分布在双丰、石房2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社员入股328股,股金3280元,带动农户1000多户。
在王天明的带动下,全镇有3000多户村民种萝卜。王天明还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村、社举办培训班,手把手传授“萝卜经”。合作社理事会先后为社员代购菜种100多公斤,销售蔬菜100多吨,全村仅种萝卜一项就增收50余万元。2007年合作社被农业部评为市、县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2008年,合作社又被农业部确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并被农业部批准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基地。
完善的运行机制
合作社成立之初,就由社员民主选举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代表大会由33人组成、理事会由5人组成、监事会由3人组成,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每届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理事会下设“三部”,即技术部、营销部和财务部,“三部”的分工十分明确。另外,合作社还推选了蔬菜种植技术较好的3名成员组成民主监督小组,定期对合作社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并在票据上盖上“赶水镇双石蔬菜专业合作社民主监督小组专用章”,真正实现了“民管”。
合作社制定了规范的《章程》,建立健全了社务公开、财务管理、民主理财、档案管理、成员管理、决算分配等19个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建立了成员账户,统一颁发“三证”,即《成员证》、《农资采购证》、《农产品销售证》。合作社在信用社已开设独立的账户,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在分配上严格按照合作社制定的决算分配制度分配,其中按成员与本社的业务交易量(额)比例返还总额为可分配盈余的70%。
标准化生产
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成员收入,合作社理事会在搞好技术培训、服务的同时,积极实施示范项目。在农业局的指导下,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申报注册商标和“三品”认证。
2006年,合作社刚成立就申请注册了“赶水”草蔸萝卜商标。2007年3月经重庆市农业局审核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地规模500亩;2007年3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批准产量1500吨。
服务先行创效益
合作社成立后,积极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充分发挥了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生产环节上采用统一用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销售的生产模式。
统一技术培训。合作社聘请了西南政法大学黄胜忠教授、县农业局和成员教育学校的老师,定期为社员讲解如何对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管理和运作、合作社经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蔬菜的栽植、施肥、打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有关知识。合作社成立以来,开展培训20多期,35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000多份。
统一用种,统一农资。合作社统一为成员组织韩国白玉春萝卜种200公斤、黑叶春不老萝卜种500公斤、瓜儿菜青菜100公斤。由于赶水草蔸萝卜种植有较强的季节要求,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效益,2007年年初,合作社引进了韩国的“白玉春萝卜”,进行反季节蔬菜推广种植,并将面积扩大到了200亩,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种植要求进行了种植管理。另外,合作社还统一组织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5吨、蔬菜专用肥料80吨,为社员降低种植成本2万多元。
通过合作社统一买种、统一供应农资,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社员增收效果明显,加入合作社的成员比非成员平均增收20%以上。赶水镇双石蔬菜合作社,2007年统一组织农资供应和萝卜销售,农资成本下降8%。
统一包装。合作社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后,在萝卜上贴上“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和“赶水”草蔸萝卜商标,进入超市销售和销往重庆盘溪市场,既扩大了销路又提高了价格。一般萝卜卖0.30元/斤,而加上标识和商标的萝卜卖0.60元/斤,每斤提高0.30元。合作社还用礼品盒把萝卜包装销售,10斤萝卜装一盒,销售价格为30元,除去包装费用每斤提高2.40元。去年合作社生产200多吨无公害萝卜,增收8万多元。
统一销售。合作社与重庆美乐迪天然食品有限公司、重庆郑胖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重客隆超市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等几家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建立了稳定的营销关系。合作社成立以来,公司为合作社成员销售蔬菜3000多吨,公司以保护价收购,为成员产品销售提供了可靠保障,确保了成员的利益。合作社为公司生产产品提供主要原材料,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与合作社实现了双赢局面。2007年,当地一户农民加入了双石蔬菜专业合作社,接受合作社的技术专业培训。同时,也按照合作社的要求,和其他种植户一起集中劳力开展田间管理。在萝卜丰收季节,参与合作社的统一收购销售,当年的收入就比以前增加了近2000元。
宣传销售两相宜
协办赶水草蔸萝卜节。为了宣传具有300多年生产历史的草兜萝卜,推动萝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綦江县赶水镇政府在2007年12月27日举办了第一届萝卜节。双石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当地最大的萝卜种植社,他们抓准机会向政府申请协办赶水草蔸萝卜节,并且提议商户可以免费参观合作社的500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
重庆的各大媒体对赶水草兜萝卜节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四面八方的客商通过萝卜节做媒,纷纷云集赶水抢购萝卜。双石蔬菜专业合作社因为是萝卜节的协办单位,知名度大增。萝卜节期间,来参观合作社示范基地的商户络绎不绝。在萝卜节当天,合作社就与重庆美乐迪天然食品有限公司、重客隆超市、市蔬菜协会签订了6700吨的收购合同,金额达800余万元。
利用经纪人拓销路。农产品经纪人是最熟悉市场的一批人,他们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在合作社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赶水人大都靠萝卜吃饭,于是,应势出现了很多萝卜产业经纪人,社长王天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为了增加更多收入,赶水人不仅利用冬闲田种萝卜,还种起了反季节萝卜。2007年年初,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亩。而在萝卜收获之前,王天明和当地另一个能干的经纪人李德方便积极牵线搭桥,盘溪农贸市场全部报销了这200亩反季节萝卜,当地菜农仅此一项进账30多万元。通过经纪人这一个销售渠道,赶水萝卜在市场上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
合作社的有益启示
一、规范的组织建设,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完善的“三证”制度,即《成员证》、《农资采购证》、《农产品销售证》三个登记簿,以及3名成员组成民主监督小组,定期对合作社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并在票据上盖上“赶水镇双石蔬菜专业合作社民主监督小组专用章”为标记,这一系列措施让合作社的运作透明度增高,提高了社员参与合作社运作的积极性,赢得了社员的信任,从而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
二、品牌带动市场,促进产业发展。面对农产品普遍供过于求的现状,抓好品牌建设是合作社取得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赶水萝卜美名在外,但是在2000年前,赶水草蔸萝卜却一直叫好不叫座,只听得见却难看见,归其原因还是小范围种植,产量小、质量不高,没有品牌。而如今赶水的草蔸萝卜比市场销售的一般萝卜每斤贵4到7角,消费者也愿意出价买,因为“赶水”的草蔸萝卜已经是品牌了。品牌意味着质量,意味着名声,意味着蕴涵在产品中的文化。
合作社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搞好技术培训、生产服务的同时,积极实施示范项目,在农业局的指导和项目资金的扶持下,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狠抓产品质量;通过基地试验示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优化产品质量;积极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注册“赶水”商标,通过了无公害食品认证,并进一步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通过举办“重庆·綦江赶水草蔸萝卜节”,借助市内各大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和有关企业的参与,提高赶水草蔸萝卜的知名度。
三、抓准时机,主动出击。赶水萝卜名气如此之大,除了优质的品质外,赶水草蔸萝卜节功不可没。赶水镇双石蔬菜合作社及时抓住了萝卜节的契机,主动要求出资一起举办萝卜节。政府对萝卜节的宣传力度很大,而双石蔬菜合作社正好搭上了宣传的顺风车,趁着萝卜节的举办为合作社的产品做了一个免费而又可信度高的宣传。与重庆美乐迪天然食品有限公司、重庆郑胖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重客隆超市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的订单就是第一届萝卜节促成的。通过协办萝卜节,双石蔬菜合作社打响了自己的品牌,获得了稳定的订单。正所谓:政府搭好台,双石蔬菜合作社也唱了一出自己的好戏。(高瑞霞编辑整理)
来源:《中国合作经济》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