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农民靠双手辛勤劳作,收成却欠佳。今天,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走效益、精品农业之路,粮食满仓。
“60年来,瑞安的传统农业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迈向现代农业,农村面貌沧桑巨变。”从事近40年农业工作的“老农业”戴振权对农业的发展历史如数家珍。
农民靠天吃饭
1949年,全瑞安粮食总产量仅9万多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种资源匮乏,农民靠天吃饭,收成好的年份亩产最多两三百公斤,遇到蝗灾就可能颗粒无收,农药更是奢侈品,农民用捕捉、点菜油灯等方式除虫,只能除去很少的一部分成虫,幼虫还很多,捕不胜捕。
尽管条件艰苦,瑞安县委、县政府仍认真贯彻执行党对农业、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好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转变,并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建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组织。1949年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瑞安农业发展迅速。
农业生产节节高
上世纪80年代瑞安率先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出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崭新局面。1980年我市粮食总产量为35万多吨,为1949年的近4倍。
上世纪90年代,瑞安农业发展极为迅猛,政府投入巨资,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田成方、渠相连、林成行、路成网”,农业效益提高了10%以上。同时还因势利导掀起了以标准堤塘、丁山海涂围垦、天井垟综合治理、河道疏浚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投入近2亿元,建成了43.24公里的标准堤塘,办成了解放以来40多年想办而难办的大事。
现代化的瑞安农业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瑞安各地出现了成百上千人伫立田头看机器插秧、割稻的盛况。瑞安现代化农业飞快起步!”回忆起当时的景象,市农业局副局长金培造滔滔不绝。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耕用锄头、犁,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型拖拉机,到今天先进的大农机,农业机械化为增加我市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市平原地区水稻生产的机耕率、机收率达100%。
更为难得的是,近年来,我市把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今年,市政府安排了1000万元推广钢管大棚,对新建钢管大棚给予造价50%的补贴,目前,以蔬菜瓜果种植为主的大棚设施农业迅速发展,中西部半山区精细蔬菜产业带正在兴起,成为农业结构调整新的亮点。
市农业站站长吴树业说,全市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新粮经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和畜禽高产高效养殖模式,广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使产量效益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60年来,粮食从亩产188公斤提高到亩产414.7公斤。2007年至今,种粮大户陈庆福早稻连续3年单产刷新,今年种植的“中嘉早17”更是以最高单产658.9公斤获温州冠军。“那时,牛、羊、生猪存栏全市仅两三万头,现在一个规模养殖场就有这么多。”此外,一大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涌现出来。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8.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64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3.9%和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