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带动一方农业
——记我会监事长黄则强
温州市农业局局长方勇军讲过,温州农业看瑞安,瑞安农业看梅屿,梅屿农业看黄则强。
梅屿乡农业之所以做大做强有三因素。一是品种改良是关键。二是政策扶持是保证。三是有“阿强叔”是重点。三个因素中人的因素最重要。
黄则强,瑞安的人大常委,远近闻名的“富民书记”,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虽然他总是一身朴素的装束,一双老旧的解放鞋,一张布满沧桑的脸,但他身上却体现了中国传统农民那种实干、勤劳和朴实的精神:
一、敢创新
1991年,黄则强当选底三甲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变底三甲村贫穷落后的状况,他开始思索如何帮助农民摆脱窘境。听说邻村马下村有人种植大棚番茄效益不错,,经过考察,他发现当时的大棚番茄上市早,价格高,于是就积极鼓动全村农民改变以往单一种植水稻的模式,改种大棚番茄。但由于村民祖辈都是依靠种植水稻为生,对种植大棚番茄的技术一无所知,担心番茄种出来后销路没保障,万一亏了,血本无归。很多人都拒绝接受他这一建议。在一派反对声中,执着的黄则强并没有放弃,在他的说服下,他和另外四个人凑足了五亩地,开始了摸索种植大棚番茄的道路。
由于缺乏大棚番茄栽培技术,一开始种植,便遇到了大难题。就象是黑暗中摸索的行人,难免碰壁和跌倒。一般搭建大棚的薄膜需要三层,而黄则强与他的合伙人不明就里却只盖了一层。那年冬天,冷空气一来,把所有的番茄苗全部冻死了,所有的投入都化为灰烬。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其他合伙人几乎失掉了信心,有人还打了退堂鼓,其中两个人干脆退出了他们的行列。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气馁,他深刻地体会到技术的重要性。吸取教训的黄则强,四处虚心求教,收集相关技术信息。就这样,从对大棚番茄技术一无所知到逐渐熟练掌握,在他的精心呵护下,他们种植的大棚番茄逐渐呈现一派喜人的长势。大棚番茄比露天的上市要早,价格也比较高,而当时本地种植大棚番茄的人并不多,因此黄则强他们的大棚番茄一上市便有了不错的销路,有了一定的效益。在效益的带动和黄则强的说服下,逐渐地村里一些农户也加入了他们种植大棚番茄的队伍中来。1995年,底三甲村有了大棚番茄种植基地170多亩,小小村落里已吸引了100多户人家开始种植,底三甲村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大棚番茄种植村。
二、肯吃苦
熟悉黄则强的人都知道他有这么一句口头禅:“肯吃苦,是敬业的前提;没有吃苦精神,就不可能有敬业精神。”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01年4月13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黄则强建立了瑞安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然而,对黄则强而言,“合作社”是个全新的事物,没有经验可谈,唯有凭借自己的努力慢慢摸索。因为人才和资金的缺乏,凡事都要他亲力亲为,跑市场、了解信息、和相关政府部门沟通等等繁杂事宜让黄则强象上了发条的机器一般,整天围着合作社转。合作社最初只着重种植大棚番茄,有着强烈市场和品牌意识的黄则强一开始便注册了“强绿”牌商标,希望将“强绿”牌番茄打造成响亮的区域名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黄社长不知疲倦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针对社员栽培技术水平普遍落后的问题,黄则强特地请来了农业专家定期为农户开设培训班,以提高农户大棚栽培技术水平。其次,为了丰富合作社的蔬菜产品,黄则强积极引进推广卖相好、亩产高,收购价格是普通品种的1.5倍的新品种番茄。此外,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保持“强绿”的声誉,黄则强亲自设计了无公害番茄定购合同,合同明确规定了产品的大小、形状、农药残留等一系列质量标准,凡无法达到要求合同要求的番茄则不能进入合作社的流通阶段。同时,为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每年对一些表现突出的种植大户和模范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将合作社每年收益的20%返回给农户。
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社员不断增加,从最初的94户增加到现在450多户,除该市梅屿乡以外,该市马屿、顺泰、陶山、鹿木等周边乡镇的蔬菜种植大户也纷纷加入合作社,范围涉及7个乡镇39个行政村,带动周边4000多农户脱贫致富。
三、甘吃亏
为了开拓农产品市场,黄泽强积极探索购销新方法,有时甚至自掏腰包。2005年以前,产品收购都是临时组织销售队伍合股,销售队员接到订购合同后往往向收购价格相对便宜的非社员收购。这种情况下,黄则强等合作社主要负责人积极向上级汇报,并提出发展新思路,2006年推出纯生产社员产后流通合作进市场规范合作试点,通过一个多月的试点筹备工作,确定了收购合同、股金投入和分配制度、操作人员工资、旅差费补贴等一系列问题后实施。然而,前进的道路上总是几经波折。2006年正月开始运作时,由于缺乏足够的供销信息,合作社亏了3万元,合作社社员失去了信心,纷纷指责黄则强当初不该鼓动他们参与试点工作,让他们面临倾家荡产的风险,合作社面临解散状况。
为了稳住社员的心,尽量减少损失,黄则强做了个大胆而冒险地承诺,社员卖不出去的全部由他承担。说这话,黄则强心里也没底,但硬脾气的他还是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决意为滞销的番茄寻找更广的销路。他拿出32800元补贴亏损,并找来货车,决心把几万斤的番茄拉到温州市区的农贸市场卖。由于人生地不熟,拉到农贸市场他也不知道如何找买主。实在没办法,黄则强心一横,在农贸市场边拉开嗓门就叫卖开了。为了薄利多销,黄则强开出的价格总是比别人低一点。价格的优势,逐渐吸引了一些客户,精明的他利用价格的优势和质量保证的承诺,趁机跟这些客户达成了长期合作的协议。逐渐地,瑞安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大棚番茄质好价优的名气渐渐传播开来,并吸引了丽水、乐清、青田等地的一些客商前来。正是由于他的坚持,销售才开始好转,试点才取得成功,一举扭转了多年来合作社番茄销售的颓势。
四、能带头
无论是做底三甲村党支部书记,还是担任担任瑞安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则强深知组织领头人的重要作用。他明白,要发展一个团队,带头人很重要,一位好的领导者更是一个素质与能力的综合体。为此,他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划发展之路。早在推广种植大棚番茄之初,为了帮助农户克服担心亏损的心理负担,黄则强就总是自己先带头种植示范田,尝试种植新品种,实验成功后,再因势利导,手印板报,出资料,放广播,在全村大造声势,向农户宣传推广大棚番茄种植技术。当上合作社理事长之后,为了解决社员在种植番茄的过程中碰到各色各样的疑难问题,他经常亲自到社员田头进行指导,直到社员理解为止;有些一时难以解决问题的,黄泽强则通过点播相关案例和操作示范等方式,组织社员、技师、“土专家”交流座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依托合作社下载储备的教育课件资源,开展远程教育专题讲座,亲自参与讲解讨论;此外,他经常自费邀请专家现场讲解,采取专家教学、农户基地观摩的方式,引导社员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尤其是番茄相关疾病的辨别防治等,尽量把知识点讲深、讲细、讲透,帮助社员解疑释惑。至今,基地已对社员开展生态绿色农产品知识宣传和农技培训8次,培训社员540余人次(共组织社员培训班36次,培训社员2840余人次)。
得民心得者天下,公正无私得民心,作为经济合作组织的领头人,黄则强的凝聚力和领导力为他博得了一片喝彩。社员们说:“全靠他领导的,这几年领导我们发展大棚番茄。他专门帮大家的忙”。在大家眼里,黄社长是一位脚踏实地,带头干活的好领导,是他们口中亲切的“阿强叔”,也是他们的好榜样。
五、善用人
对于一位德才兼备的领导者来说,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黄则强社长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任用刚毕业大学生为合作社的高层管理员,为合作社的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雷大锋是温州农校园艺专业的学生。2005年8月毕业时,他来到了瑞安梅屿蔬菜合作社。在合作社里,雷大锋成了农民的好帮手。遇到病虫害时,很多农民都不知道怎么办,他就用数码相机把虫害情况拍下来,然后发给学校里老师或专业人员帮助解决。接着,为了给农民提供更优质、更实惠的农业生产资料,雷大锋广集信息,筹备组织农业资材商店,于2006年1月成立了合作社农资服务门店。2009年,该门店农药、肥料、种子、薄膜销售总额突破了500万元,拥有瑞安市3星级农资连锁店,农资放心点、信的过农资经营单位等荣誉称号。因为出色表现和专业背景,雷大锋很快就当上了合作社的办公室主任和农村基地指导员,而且拥有了合作社一定的股份,在农村这个广阔大舞台大展身手。
蔡晓东原是底三甲村的大学生“村官”。在平时走村入户了解情况时,他发现底三甲村农户种植番茄热情高,却苦于没有土地,而屿头村大部分大部分人外出做生意了,有很多土地闲置。他心里打起了算盘:“何不把这些闲置的土地流转起来种植番茄呢?”这时,蔡晓东想到了底三甲村的“番茄大王”黄则强。他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得到了黄则强的大力支持。蔡晓东凭借大学生“村官”的特殊身份以及在当地良好的人脉,负责到屿头村挨家挨户做土地流转工作。黄泽强则拿出一些钱来建立大棚,然后租给低收入农户种植。这样既了却了屿头村农户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又增加了底三甲村村民的收入,一举两得。
对大学生们的表现,黄则强表示非常肯定。他说:“合作社里大小事情很多,大学生们几乎都能妥善处理。通过到合作社工作,大学生也更愿意留在农村了。”
大象无形,大德无形。黄则强的名字随着合作社的稳步发展而变得家喻户晓。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和名声,他仍保持一颗平常心,他淡然地说:“我只是个普通农民,脱离了农村便会失去生命力。合作社能发展到今天是政府支持和社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经历了风雨,如今正迎来合作社发展的大好时光,年近花甲、两鬓斑白的黄则强一面积极为合作社培养新的人才,一面却默默计划着引退。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社员能早点走上富裕之路。这就是一个平凡社长的大公情怀。
(本文由2010年暑假来我会实习的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周振供稿)